隆基绿能吕俊:光伏产业应尽快建立产品尺寸标准化机制
改变尺寸不等于创造差异化优势

组件尺寸没有最优只存在阶段性合理值
对于光伏组件尺寸标准化这一行业焦点问题,与会企业达成广泛共识,提出组件产品尺寸标准亟待统一。不过,截至目前,对于到底哪一种尺寸才是标准化尺寸,行业内部众说纷纭,尚无定论。
吕俊直言,最优尺寸的探讨可谓处于“公说公有理、婆说婆有理”的状态。“举个例子,从市场角度出发,目前182尺寸和210尺寸占比最大,可以达到90%以上。再细分的话,182尺寸出货量更多。但非要说哪个尺寸是最合理的或者最优的尺寸,很难去确定。这背后牵扯到很多问题,比如最优的标准是什么?最优评判的方式和逻辑是什么?如果从可靠性去评定,组件尺寸越大,玻璃和边框就会越薄,这给产品质量提升提出了新要求,其安全性有待验证。我不认为尺寸有所谓的最优定义,只能说有一个阶段性的合理值。”
吕俊提出,目前,阻碍组件尺寸统一的瓶颈不在于技术,而是在于机制。“从技术层面出发,不管是对于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,还是玻璃、边框等辅材,任何尺寸都是可以做到的。截至目前,我们并没有一个行业内都认可的方式去制定一个保护机制,给出阶段性确切的尺寸合理值,并真正地落地和执行。光伏产品尺寸统一的问题,核心就是标准化工作机制的问题。机制没有建立起来,行业内再如何呼吁统一尺寸,也没有形成执行层面上的现实意义。”
统一尺寸需做好体制机制建设工作
一直以来,标准化尺寸的确立过程和业内企业息息相关。光伏产品标准化工作是在行业协会引领下、产业内部企业共同商讨下推进的。在统一尺寸成为现阶段光伏行业内部痛点的当下,龙头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,促进尺寸统一工作的落地成为现实问题。
对此,吕俊提出: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获得光伏制造企业最高决策层的认同和肯定。这种机制的设立是一个行业内部的行为,类似于君子协定,这就需要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参与,这是保证机制出台的基础。”
吕俊进一步表示:“机制的设立主要为了规范产业内部企业,没有考虑到其他环节,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不正规行为。为此,我们希望有一个有据可循的操作规范,比如三步走,要改变标准化尺寸,需先研讨,再决策,然后统一行动。整个行业要处于同频状态,而不是像现在一样,什么样的尺寸都有,倒逼行业反过来思考如何统一尺寸。最后,是如何确定标准化尺寸的问题,标准化尺寸需要考虑哪些方面,孰轻孰重,谁先谁后,优先性是怎样的,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定义合理值。”
“机制的建立和形成也不只是用于某一个阶段尺寸的建立,而是系统性的,包含研讨机制、决策机制等所有环节。整体机制建立以后,将延续下去,保障日后尺寸变革程序的正常安全运行。”吕俊强调,这套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,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共同维护。这是保证光伏制造端各环节企业,乃至下游设计、施工建设企业,以及客户的必要路径。如此才能形成整个行业的协同效应,为产业内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,促进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(本文来自中国能源报微信公众号)
免责声明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公号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亦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